社会科学普及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发布时间:2016-06-27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一、社科普及是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科学普及是现代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自然科学普及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不过,社科普及目前还没有一个共识的概念和定义。简单地讲,社科普及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向公众有效地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理论成果的实践活动,一般可以归纳为社科普及宣传、教育、服务等类型。

事实上,社科普及与社会科学本身是如影随形的,从社会科学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社会科学的普及与传播。就科学的整体性来说,社科普及是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科学功能作用的一种延伸。它与社会科学研究可谓社会科学体系的两翼,其性质和任务,是由社会科学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当然社科普及又不是完全等同于社会科学的,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问,还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功能定位和客观规律。

实践表明,社科普及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平台,是实现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转化的重要手段,是让社会科学走向社会和公众的有效途径,更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易为公众所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渠道,把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被公认为正确的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用以开发公众的智力,提高公众的理论思维能力、科学管理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社科普及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是随着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以及社科普及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动态发展的,是社会科学得以广泛传播与应用,不断提高公众人文素养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通过立法对社科普及的法定含义作出规定,对加强社科普及工作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科普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毫无疑问,社科普及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而,它具有相当复杂的内部结构,是遵循一定运行规律并与国家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系统,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

从社科普及的内部来看,其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知识集合体”、传播过程和社会公众。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强烈需求形成了社科普及,推动了社科普及事业的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群体是组成社会科学知识集合体的重要源泉,他们与普通公众之间存在的知识落差才会产生传播与普及的可能;而公众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则构成了社科普及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结构。所以,社科普及实际上是一种“信息转化”的系统,它是通过社科普及工作者,把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成果及其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送给公众,并内化为公众自己的素养、能力、思想、道德、观念、信念等的系统过程。

从社科普及的外部来看,社科普及系统需要不断地与系统外进行信息交换。所以,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态度、理论创新能力、社会进步状况、法律意识、文化形态、宗教、民族传统、社会习俗等都会构成对社科普及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社科普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社科普及的发展状况,也总是与这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社科普及工作需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社科公共服务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并在社科普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作用下,遵循社会科学及其普及工作的发展规律,通过建立各种机制,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方式、方法,集合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指向目标和取得绩效。

三、社科普及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运行方式

社科普及是一种传播过程。运用传播学理论,可以将组成社科普及系统的基本要素分析概括为背景、目标、主体、对象、内容、载体、效果等。

社科普及背景指的是社科普及实践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当下的经济社会条件,也就是社科普及的内外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社科普及工作的客观条件、社会需求、目标定位、内容形式、可用资源等。根据社科普及的特定背景因时因地制宜,是有效开展社科普及的必要条件。

社科普及目标是通过分析社科普及的环境条件及社会需求来确定的。现阶段我国社科普及的基本目标应该是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它又可以划分为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战略目标是关于社科普及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要求,一般体现在社科普及的总体规划之中;具体目标通常是指具体的社科普及活动应该完成的任务指标及达到的效果,一般体现在具体的社科普及活动计划之中。

社科普及主体是构成社科普及系统的主要部分,通常是指可以承载社科普及功能、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组织,包括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科普及团体与研究、教育、出版、传播等机构及其专兼职从事社科普及活动的人员,他们在社科普及过程中起到传递者的作用。没有社科普及组织的策划、发动、运作和广大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积极参与,社科普及活动就难以开展,社科普及事业就无法推进。

社科普及对象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是社科普及的客体。从我们的国情来说,社科普及对象应该包括全体公众。但就具体的社科普及活动而言,往往总是要以某一特定的人群为重点对象,按照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部署,目前社科普及对象可以划分为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主要目标群体。社科普及需要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制定具体的社科普及任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模式。

社科普及内容是指社科普及过程中传递给公众的信息,这是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社科普及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社科普及内容是否符合社科普及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很显然,素质是有层次性的,不同的社科普及对象存在着不同的社科普及内容需求与选择。

社科普及载体指的是把社科普及内容传递给社科普及对象的媒介工具,也称为社科普及形式,包括相关的人文讲坛、宣传咨询、基地建设、科普读物、大众传媒等。可以说,一切社科普及实践都离不开载体的存在,而不同载体对社科普及所辐射的范围、传播的时间以及产生的效应等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社科普及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变化的。

社科普及效果是指社科普及功能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它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直接效果,也有间接效果;既有局部的、个体的效果,也有整体的、综合的效果。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由此转化形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就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社科普及能否产生良好效果和轰动效应,有赖于社科普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结果,更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公共部门的有力参与、统筹和管理。

当然,对于社科普及系统来说,社科普及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选择适宜的途径,而社科普及所具有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等特点,也决定了社科普及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同时,在社科普及实践中,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有效途径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