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体验非遗文化——古香,从历史飘入生活

发布时间:2023-05-1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在这明媚初夏,迎来了第47个世界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公布20235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中文译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我校图文中心(图书馆)、徐州哲学与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读者协会,于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于5月上旬,由刘晓慧老师带领读者协会优秀成员,登上云龙山、走进博物馆。通过参访学习、团队沙龙讲座,以实际体验等方式,近距离学习中华非物质文化,了解中华历史,提高民族自信

中国的用香历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各种香料,用来增香驱虫防病。到宋代,香文化发展达到鼎盛,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馥郁香气,一边谈画论道。宋代用香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当时便设有专门的香药局,掌管筵席上备办各种香具,还设有专职的司香官,专职负责官府及大的庆典、民俗节日及祭祀活动的香事安排。香席在当时成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活动。正是因为宋代文人的大规模使用香,香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古城徐州的香薰使用历史,可以从汉代出土的香炉、香具得到追溯。

 

 

 

 

 

 

 

 

在博物馆的陈列品中,从古朴、精致的各类香炉香具中,从各类器皿、工具中,同学们直观地体悟到了历史上香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下至平民上至王侯。

从徐州市博物馆参学归来,读者协会于综合楼408开架阅览室举办了“传统香薰文化沙龙”。刘晓慧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传统香制作技艺》,从中华香文化起源、宋代香文化、香薰的使用,到古法制香工艺的讲授,从知识体系,到实际的各类香材品析,学生们从最直观的触摸与品闻中,从刘老师带来的几十种古方香中,体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庭坚《香之十德》充分阐述了香的作用:“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在沙龙中,各位读者协会的优秀成员,也凭借自己在博物馆的见闻以及在图书馆的资料查阅,通过演讲的方式,向全体成员分享着个人对中华香文化的认识。

有的同学分享了对“香道”的认识:古代文人常把斗香、品茶、插画等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香道有助于打造优雅的环境,增添艺术气息,让人在一呼一吸之间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所以在茶楼里用香会给人带来更加富有文化意味的情感体验。

有的同学分享了古代文人与香结缘的名人与诗词: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再比如苏轼的四句焚香子:“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有的同学分享了香薰与中医药的关系:常见的香材,同样可以作为药材,用于生活与治疗,例如:沉香、薰陆香(乳香)、鸡舌香、藿香、苏合香香材,在《本草纲目》等经典医书中被归纳为"芳香开窍类"药材。因为合香的原料大部分是有性味的,所以用香跟用药是一样的……

 

  

 

“识香、和香、造型”,提升生活品质,陶冶身心情操。本次活动,在同学们积极分享、主动品析的活跃气氛中结束。通过博物馆参学、线下沙龙的综合体验形式,同学们不仅学习了历史、文化,还进一步了解了民俗工艺

本次活动推动了中华香文化的普及,使香文化进一步焕发创造创新活力,增强了大家对非遗香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展现传统文化之美,为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文化富民注入坚实底气和香气动力。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图书馆